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资讯»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硕士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硕士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2024-03-02 11:32:19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研究生招生简章、考研分数线、考研调剂、考研真题资料等信息。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我国是花生生产大国,每年产生的茎叶大于100万吨(干重),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研究生招生简章、考研分数线、考研调剂、考研真题资料等信息。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

我国是花生生产大国,每年产生的茎叶大于100万吨(干重),其综合利用备受关注。花生茎叶作为一种传统的草本药物和特殊食物已有历史,始载于明《滇南本草》,其后《福建药物志》和《浙江药用植物志》均有相关功效的记载。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已有煎煮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的记载,但其作用分子机制仍未明晰。团队前期研究初步明确了花生茎叶提取物(PSL)中改善睡眠作用的特征活性物质(J Mass Spectrometry, 2016, 51(12): 1157-1167),且发现PSL与戊巴比妥钠协同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8, 98 (13): 4885-4894),但单独使用PSL的调控睡眠效果及其作用分子机制还不够明确。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创新团队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IF:5.82)发表封面文章(Back Cover)《Flavonoid-Like Components of Peanut Stem and Leaf Extract Promote Sleep by Decreasing Neuronal Excitability》,系统揭示了花生茎叶提取物调节小鼠自然睡眠的分子机制。王强研究员和首都医科大学张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郭瑞博士、石爱民副研究员、邓磊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通过动物脑电监测(EEG)、细胞电生理(Cell Patch Clamp)、转录组分析(RNA-seq)及分子模拟(Molecular Docking)等“从表型到基因”研究策略系统揭示了花生茎叶提取物调节小鼠自然睡眠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7 天或14 天的PSL灌胃干预(500 mg/kg BW),雄性6~8 周龄的BALB/c小鼠的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以500 mg/kg BW PSL中相等剂量的两种具有类黄酮结构的DMN(61 μg/kg BW)和MIL(12 μg/kg BW)化合物分别灌胃7天,小鼠的睡眠时间也被显著延长。通过对灌胃DMN或MIL小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RNA-seq分析,发现受到这两种黄酮类物质显著调控的基因(DEGs)富集在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细胞成分的突触部分上。对这些与神经元活性相关的DEGs进一步研究发现,有29.54%的基因与电压门控型钠、钾、钙离子通道相关。关键驱动基因预测显示,通道编码基因在这些DEGs中处于高驱动力地位,且表达趋势相似。此外,通过对体外培养13~15 天的原代皮层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发现:经50 μM DMN或50 μM MIL孵育的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其内向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流与外向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电流均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50 μM DMN或50 μM MIL均抑制了诱发型动作电位的发放。这与分子对接模拟的结果一致,即MIL和DMN都可以与Nav1.2结合。结果表明:PSL提取物可以延长自然睡眠,DMN和MIL作为其中关键的活性黄酮类成分,可能是通过调节Nav和Kv通道,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干预机体的自然睡眠。

感谢支持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任务(CAAS-ASTIP- 2021-IFST)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149)的资助。感谢安徽医科大学王烈成教授团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ntwi-Boasiako Oteng博士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Guido Hooiveld博士对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通讯作者简介

王 强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

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委员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农业部“粮油加工技术与工程”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中国食品学会功能食品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NPJ Science of Food》编委、《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食品栏目主编,《Foods》客座主编。

长期从事粮油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科学研究。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础研究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和2019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2012年ICC最高学术奖、2014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9项),软著12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出版著作12部(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 论文120篇、JCR一区57篇,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100多人。

张 晨

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1994-199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98-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2004-201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从事博士后工作;2010年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研究员(正高级)、博导,2012年入选中美共建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任基础医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等。

长期从事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7)、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20)、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2);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并带领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获“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以主要作者(含共同)在Nature、PNAS、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Cell Reports、JN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SCI他引1700余次,h index为23。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8)、“青年北京学者”(2019)、北京市教委“长城学者”(2019)、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2015)、北京大学通化东宝生命科学奖(2015)、北京大学第七届实验技术成果奖(2013)、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2)、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02)等。

第一作者简介

石爱民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秘书

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11-2012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公派联合培养,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珠峰计划A类人才,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理事,国际学术期刊《Foods》、《Frontier in Nutrition》客座主编。

主要从事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农业部“948”项目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ngew. Chem. Int. Ed.、Redox Biology、Food Hydrocolloids等期刊发表论文29篇,IF>10论文2篇、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35项;研制农业行业标准4项;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1部,参编英文著作2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第3和第8)、农产品加工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一等奖(第7)、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第2)、中国粮油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第1)、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受邀在第一届ICC亚太区粮食科技大会等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作报告10余次,获“最佳墙报奖”1次。

郭 瑞

博士后

郭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21级博士毕业生,现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功能成分抗慢病作用机制。目前已在JAFC、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Biomolecule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2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知名企业横向合作等课题3项,并参与研发促睡眠花安颗粒等新产品。

邓 磊

博士研究生

邓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17级硕士毕业生,现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营养与健康。目前已在Molecular Metabolism、Life Science Alliance、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2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农业创新工程等项目课题3项,并参与研发促睡眠花安颗粒等新产品。

编辑/责编:张睿梅

文章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创新团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英文摘要。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宁波和西宁成功召开前两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于2022年5月7-8日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2022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是什么级别)

zhaoSheng.net【考研招生网】汇集全国,名牌大学院校考研信息,研招网,考研经验,复习资料,考研调剂,录取分数线,考研真题,专业目录,考研辅导班,考研成绩查询等高校招生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