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院校» 在职考研的条件是什么?

在职考研的条件是什么?

2023-08-02 05:42:47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研究生招生简章、考研分数线、考研调剂、考研真题资料等信息。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分为五月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和一月在职研究生,二者的报名条件是不同的。五月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1、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2、本科无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报名研修班进行学习,但想要申硕需满足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的条件。一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研究生招生简章、考研分数线、考研调剂、考研真题资料等信息。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分为五月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和一月在职研究生,二者的报名条件是不同的。

五月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

2、本科无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报名研修班进行学习,但想要申硕需满足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的条件。

一月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有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科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人员。

2、专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3年,已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满2年后可报考(年限以当年考生入学时间为截止点计算)。

扩展资料:

“在职研究生”改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以往,在职人员读研只需参加每年10月举行的全国联考,但从2016年起,这一考试取消,相关工作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教育部下发相关通知,明确指出: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参考资料:

在职研究生—百度百科?“在职研究生”改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民网

目前,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有同等学力、专业硕士、高级研修及中外合办四种,每种方式的报考要求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1、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学员若以同等学力的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可实现免试入学。入学参加课程班学习结束后需要参加结业考试。想要提升学位的学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参加申硕考试。对于报考的学员没有太多的要求,具体需要满足条件详情如下:

结业考试条件:学员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即可就读参加课程班学习,提交报名资料经院校审核通过后即可实现免试入学。

申硕考试条件:想要提升学位的学员,需要具备本科学士学位工作3年及以上的人员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参加申硕考试以及论文答辩,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

2、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以专业硕士的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与同等学力的方式则不相同。此方式入学需要参加初试和复试的考核,院校根据学员的两次考试综合成绩采取择优录取。专业硕士的招生专业分为管理类与非管理类专业,要求是不高的,具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如下:

管理类专业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非管理专业条件: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2年及以上即可;本科结业人员满足院校其他报考要求的,可以按照本科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可申请学习。

3、高级研修报考条件

学员若以高级研修的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要求。此方式比较适合企事业单位管理者、CEO、企业董事长等人群进行报考。此方式可实现免试入学,提交报名资料经过院校资格审核通过后可到校参加课程学习。以下条件是院校常用的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对相关专业有浓厚兴趣,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经验、致力于将相关专业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中高层人才。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4、有足够时间,可全程参加课程学习。

温馨提示:招生院校不同,开设的招生专业有所不一样,所带来的报考条件有所区别,具体还以学员所选择院校专业的招生简章为准。

4、中外合办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学员若以中外合办的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学习,部分院校可实现免试入学,部分院校需要通过院校组织的考试通过后入学,具体还以院校专业的安排为准。中外合办需要满足的条件也不是很高,以下是院校比较常用的报考条件,不过具体还以院校专业为准。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学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已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并有3年工作经验。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4、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如英语四、六级,或者托福、雅思成绩。

考研招生网WwW.zhaoSheng.NET汇集全国,名牌大学院校考研信息,研招网,考研经验,复习资料,考研调剂,录取分数线,考研真题,专业目录,考研辅导班,考研成绩查询等高校招生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